华东师范大学考研难度(华东师范大学考研难度大吗)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难度,华东师范大学考研难度大吗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与中国南极中山站党支部,开展“关注国家发展·勇担强国使命”在线联学联建活动。这次与“极地之南”科考队员的空中会面,让华东师大的师生们倍感兴奋。

现场连线的科考队员中,有一位大家很熟悉,他是正在南极中山站参加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工作的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研二学生李喆。作为奔赴南极科考的研究生党员,李喆激动地向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们传来“地球之极”的问候。

“在达尔克冰川的34天,期间队员们不仅要完成科考任务,还要自力更生,解决后勤问题。挖雪化水,加油发电都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环节,真正体会到了远离工业文明的感觉。”李喆说。当时南极正值夏天,但夜晚零下十几摄氏度、二三十米每秒的狂风却是家常便饭。科考队员们需要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控制舱外检查仪器状态,并开展各项科研工作。“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队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圆满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顺利归站。”

经历了一次次磨练后的李喆对“极地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他说:“一批又一批的‘南极科考人’以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对极地事业的热爱,我很有幸参与这项光荣的事业!今后,我会一直以‘极地精神’为激励,为极地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南极之巅。”

在南极开展极地考察研究,对人类认识地球系统及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南极在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中的科学地位突出,这里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地球表层圈等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相互作用,触发全球环境与气候改变,环境与气候要素相依互馈且变化敏感,是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窗口。

华东师范大学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学需求,以学术卓越引领育人卓越,致力于提升学术研究及创新创造的引领力和贡献度,积极践行大学为国家和世界发展的未来培育新人才的责任。目前,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已有3位师生党员先后6次前往南极,践行并传承着“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极地精神。他们也将这一精神带回了华东师大,融入所在团队的日常科研工作中。

地理科学学院史贵涛教授,就是一名有着丰富南极科考经验的“老将”。他在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均开展过科学考察活动,在南极工作和生活时间累计2年多。作为第26次、27次南极昆仑站科考班班长,29次南极昆仑站副站长和32次南极昆仑站党支部书记。其中,2012—2013年他带队完成了中国Dome A深冰芯钻探系统安装调试,打下了中国南极深冰芯第一钻,为中国南极深冰芯科学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2015—2016年作为深冰芯现场工作负责人,创造了中国南极冰芯钻探单季进尺记录;他带领极地环境研究团队在极地雪冰现代环境过程、变化和机理以及冰芯气候记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认识极地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近年来,南极科考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2020年,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丹赫作为华东师大第一位赴南极内陆科考的学生,将师大学子的科研热情挥洒在南极内陆。通过对南极中山站附近区域雪冰等环境进行的系统调查研究,王丹赫发现,人类活动对极地局地环境中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但源于南半球中低纬度长距离的大气传输可能是一个重要来源。这一科研发现为认识极地环境变化带来了新的思路。

2021年11月5日,李喆作为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正式开启了南极科考之旅。他担任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冰雪化学、冰雪物理、冰川水文和冰川气象等开展冰雪环境监测。迄今,他和团队成员们已在南极开展了130余天极地考察研究工作。

这次“空中会面”,李喆和中国南极中山站党支部成员向华东师大师生们介绍了当前在中山站开展的科考工作,及中山站特色党支部建设情况。

“希望双方以党支部为阵地,继续加强高校科研力量与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合作交流,也期待华东师大青年学者们在极地研究中有更多新的突破,为国家极地科研事业贡献更大力量。”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段玉山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任朝霞 通讯员 符哲琦)

作者:任朝霞 符哲琦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难度(华东师范大学考研难度大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班 »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难度(华东师范大学考研难度大吗)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